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优化营商环境

年初以来,市行政审批和便民服务局党组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、国务院和区、市党委政府关于全面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的决策部署,创新体制机制、狠抓惠企服务、转变服务方式、提升服务效能、优化营商环境,激发市场活力,使企业和群众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。

一、主要工作

(一)以便民服务为宗旨,全面推行“一站式”改革。大力推进覆盖城乡的四级政务服务体系建设,全面打造“一站式”集中办理、集成服务的线下服务大厅,实现政务服务均等化、集约化、便民化和透明化。一是统筹推进,全力推行“四级”政务大厅建设聚焦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,大力推行政务服务集中办理,推进实体大厅标准化建设,构建纵向到底、横向到边的政务服务体系。目前,市级和17个县(区)、157个乡(镇)建立了政务服务中心,835个村(居)建立了政务服务站,使用率分别为94.4%、76.96%、49.38%,全市政务服务“一站式”格局已初步形成。二是创新机制不断深化“两集中、两到位”改革。以企业和群众办事“只进一扇门、办成一揽子事”为目标,不断深化“两集中、两到位”改革,有效破解企业和群众“多头跑、来回跑”的问题。目前,在市政务服务中心可办理491个审批和服务事项,全市80%以上的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实现集中办理。创新开展“一窗受理”改革,探索推行“前台综合受理、中台分类审查、后台集中审批、统一窗口出件”的服务模式,提高服务效能。以政府购买服务形式,公开招聘42名大学生作为前台接件员、咨询引导员、帮代办员,为政务服务工作注入新鲜血液。今年以来,日喀则市政务服务中心共接待办事群众43.3万人次,接受咨询40682人次、受理业务256031件、办结250712件、正在办理5319件,办结率98%,日均办件量1200余件,日均人流量1600余人次,最高人流量达到4000余人次。是整合资源,持续推进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。整合市、县两级的工程建设招投标、政府采购、土地使用权等板块,按照“政府引导市场、市场公开交易、交易规范运作、运作统一监管”的要求,打造全市高度统一、集中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。今年以来,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共受理进场项目1137个、项目投资975561.4万元,发布招标公告1318个、结果公示1116个,累计完成项目交易1113个,交易总额861176.5万元,节约资金2724.1万元。其中土地出让27个,交易额32565.3万元,增值5348.2万元。

(二)以“五减”工作为抓手,不断提升为民服务效率。按照“事项全覆盖、流程最优化、时限最精简”的目标要求,着力开展“五减”工作。经梳理优化,政务服务中心可办理的491个依申请和公共服务事项,所需材料和环节平均压缩了30%以上、平均承诺时间压缩到15.26个工作日、平均申报材料缩减到4.31个、平均办理环节优化到4个,政务服务质效显著提升。积极开展“减证便民”行动,全面清理烦扰企业和群众的“奇葩”证明、循环证明、重复证明等各类无谓证明。经充分调研、征求意见、梳理归类,全市各级部门开具的证明材料462项整合成157项,组织市县审批系统和部分市直有关单位负责同志,乡(镇)、村(居)干部代表召开了全市行政审批和便民服务“减证便民”工作座谈会,对照“六个一律”要求,对建议取消和保留的证明事项逐项进行了讨论研究,目前正在开展保留和取消事项的审核确认工作。推行容缺承诺受理和去兜底化条款,让企业和群众在材料不全的情况下,提供容缺受理服务,让群众跑一次就能办理事项达106项;实现了工商注册、翻译、刻章、银行开户、税务登记备案一条龙,办结时限由原来的15个工作日压缩到5个工作日,其中企业登记注册可实现2个工作日内办结;不动产登记实现测绘、公证、税费缴纳、出证全流程一站式办结,不动产登记从受理到出证办结时限由原来的15个工作日压缩到5个工作日,对简单不动产转移登记、变更登记、抵押登记实现1个小时内受理办结;推进新车上户、税费缴纳、运输证和资格证办理以及违章查询、处理“一链办理”;构建基本医保、大病保险、临时救助等医疗救助一窗受理

(三)以审批制度改革为契机,持续优化政务服务环境。是以深化改革提速。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,大刀阔斧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,打破行政部门条块分割、各自为政的格局,将20市直部门的240个行政审批及关联事项和23名审批业务骨干集中划转到市行政审批和便民服务局,实行统一受理、集中办理、限时办结。7月1日正式启用“日喀则市行政审批和便民服务局行政审批专用章”,实行“一枚印章管审批”。截至目前,共受理批复建设项目31个,办理各种项目许可证106个,颁发各类营业执照390个,办理各类经营许可证327个,审批时限缩短了30—70%。二是以“流程再造”提速。在行政审批权集成融合的基础上,扎实开展事项精细化梳理,分类精简再造流程,统一修订编制了447个事项的《服务指南》,公布可办理事项清单491项,推动建成覆盖“全事项、全流程、各环节”的标准体系,对内形成操作手册、对外形成办事指南,推进办事要件、办事流程、办事结果标准化,努力实现同一事项无差别受理、同标准办理。

(四)以智能化为支撑,深化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一是推进一网通办。坚持人员不减、干劲不松、标准不降、持续推进“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工作。全面梳理、认领国务院和自治区政府发布的服务事项,并逐项研究实现网上、移动办理。按照公开为原则、不公开为例外的要求,督促各县区、各部门在规定时间内把四张清单、办事指南、双公示信息,通过西藏政务服务网向社会公开,实现办事全过程公开透明、可追溯、可核查。加大互联网+政务服务宣传推广力度,提高群众和企业知晓度,发挥各级政务服务中心窗口工作人员、乡镇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员作用,帮助和指导企业、群众办理网上用户注册,不断提升西藏政务网个人和法人注册量。今年以来,实现网上可办理事项16363项,网上可办率为100%,全流程网办7729个事项,互联网最多跑一次事项6345项,即办件事项3145项,我市西藏政务网站新增注册用户3123个。网上办件量达111.7万余件,实现了让信息多跑路、让群众少跑腿二是应用电子证照。依托西藏自治区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,推进电子证照、电子印章的广泛应用,满足审批服务过程中的证照管理、真实性鉴别、信息共享、辅助录入等需要,着力解决企业和群众办事过程中反复递交证照材料问题。今年来全市已有33家市直单位、18个县(区)新增电子证照11564个,签发7813个。三是推广自助办理。在市政务服务中心开设便民自助服务区,设置自助服务一体机,配备自助服务设施,为群众办事提供便利的自助服务。目前,日喀则市政务服务中心已设置公积金查询机、社保查询机、银行征信查询打印机、银行取款机、自助照相机等自助服务设备,打破了传统的办事模式,让群众办事不受限制,得到办事群众一致好评。

(五)以便利化为目标,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。一是以减证促简政,解决市场主体准入准营难题。按照直接取消审批、审批改为备案、实行告知承诺、优化准入服务等四种形式,逐步解决市场主体“办证多、办证难”“准入不准营”等突出问题,实现“准入”“准营”同步提速。全面推进登记注册全程电子化、多证合一、名称自主审核实名验证等改革举措,将原来的办照时间平均缩短了三分之一以上,大幅降低了办事成本,实现提速增效。今年新增市场主体693户,注册资金48亿元,同比分别增长81%4.3%二是落实注销便利化,解决企业“退出难”问题。过减材料、压时限、优流程,大幅降低企业注销时间和公告费用。今年以来43户注册登记(简易)退出市场主体,大幅减低未开业、无债权债务市场主体的退出成本,有效破解了创业者“退出难”问题。同时,为认真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,减轻企业负担,大幅降低公共资源交易服务收费,今年来共降费约52.08万元,节省招标代理费60.33万元。三是开通招商引资绿色通道,解决招商项目落地难问题设立招商引资咨询服务窗口,按照特事先办、急事快办、易事即办的原则,实行“容缺受理、联审联办、缺席默认、延时服务、限时完成、超时默认”的无障碍行政审批服务,对招商引资项目开通绿色通道,组织各审批力量对招商引资重点企业,在登记注册、基本建设、经营许可方面采取提前介入、主动对接、陪同办理、跟踪服务、容缺审批等措施,提供全流程服务。制定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审批“绿色通道”的办理流程,印制《日喀则市招商引资服务指南》,推进审批代办制,力促项目早投产、早见效。截至目前,市行政审批和便民服务局先后为44家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,努力留下环境最好、服务最优、办事最快的日喀则印象。

二、存在问题

在推进“放管服”改革工作中,我们以敢闯敢试、敢为人先的勇气,以攻坚克难、打破坚冰的决心,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,提高审批服务质效,优化营商环境,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,整体上实现了从夯基垒台、立柱架梁向全面推进、积厚成势的转变,但与党中央、国务院和区、市党委政府的部署要求相比,与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需求相比,还存在不少弱项和短板。一是“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有待提升。受区域信息化基础、行政审批及公共服务标准化覆盖率制约,行政相对人能够在网上办事大厅“一次性办结”的事项还较少,网上审批的便民性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。各部门(含国家、自治区)审批信息系统未全面实现横向、纵向打通,“数据孤岛”和“数据烟囱”林立,数据融合共享效率低下。同时,由于服务群众手段单一,信息化、智能化设施设备配置少,“不见面、24小时不打烊”等优化服务方式相对滞后,难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高标准、优服务的要求。二是政务服务体系建设不够健全。目前,县、乡、村三级政务服务中心(站)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,建设标准、进驻单位、进驻事项、职责职能不统一,发展不平衡,开展政务服务参差不齐,体系建设亟待规范。三是改革与法治工作不同步。行政审批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改废释工作进展缓慢,导致审批行为的法律责任主体和实际审批机构不统一,容易产生权责矛盾和部门推诿问题。是审批服务不够优化。建设工程审批事项权限下放不一致,导致部分项目手续需要到市、县两级来回办理。审批和监管联动机制不健全。

三、下步打算

下一步,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和党中央、国务院,区党委、政府以及市委、市政府关于“放管服”改革的决策部署,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,以政策落实为着力点,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,持续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,不断优化营商环境,增强发展内生动力。一是推行一窗受理积极探索一窗受理、集成服务机制,对进驻中心的服务窗口进行有效整合,主动精简材料、再造流程、优化服务,改变部门分别受理的传统模式,加快推进前台综合受理、中台分类审查、后台集中审批、统一窗口出件的运行模式,实现审批服务提速增效。呼吁上级相关部门,加快推进相关政策法规立改废释工作,着力破除审批服务中的体制机制障碍。二是推进联合审批。对涉及多个部门的事项,建立健全部门联办机制,实现信息互通、环节对接、链条契合,提高服务效率,提升服务水平。对招商引资企业提供保姆式代办,协调解决审批服务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,加速企业投资项目落地。深化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改革,加快推进中介服务机构与主管部门脱钩,切断利益关联。放宽中介服务市场准入,破除中介服务垄断。以集中培训、跟班学习、传帮带等形式,提升审批人员业务能力,鼓励审批人员根据岗位需要报考国家各类职业资格,提高专业水平。三是推动线上与线下融合发展。以审批智能化、服务自助化、办事移动化为重点,把实体大厅、网上平台、移动客户端、自助终端等结合起来,实现线上线下功能互补、融合发展。坚持统筹规划、分级承担、先易后难、逐步实施原则,加大对各级政务服务中心软硬件建设投入力度,实施市政务服务中心信息化提升项目,加强网上预约、电子监察系统、政务服务自助和智能导办终端应用,添置自助交件、材料智审等功能为一体的智能服务工作台、咨询引导机器人等智能设备,提升政务服务智能化水平。四是加强审批监管联动按照谁审批谁负责,谁主管谁监管的原则,进一步理顺审批局和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,厘清审批和监管权责边界,加强审管衔接联动,建立审批部门与同级行业主管部门之间的衔接机制,打通条块壁垒,做到管同步、一批就管、无缝衔接,营造诚信有序、秩序井然、充满活力的营商环境。